2018年11月30日,微信曾發公告稱,“仍然存在用戶利用漂流瓶等功能發布色情內容或色情招嫖廣告的情況”。 當時微信還做了專項清理,也暫時下線了微信漂流瓶和QQ郵箱漂流瓶功能。 而目前,在微信的“發現頁管理”中,漂流瓶圖標已經消失,原來這頁有十項功能,可謂十全十美,現在踢出去一個之后秒變九頭鳥。 漂流瓶,一度曾是張小龍的驕傲,如今卻成了棄兒。可謂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 那個藍藍的QQ郵箱漂流瓶頁面,陪伴了很多人的青春。 筆者上初中時,偶爾會扔一個漂流瓶,那種向未知的遠方播撒友誼的感覺、那種對未知驚喜的期待,真的讓人很興奮。 事實上,漂流瓶更像一個“過河拆橋”中的“橋”的角色。 2005年,騰訊收購張小龍一手做大的Foxmail郵箱,并借此將張小龍納入麾下。 他被要求負責當時毫無起色的QQ郵箱,并且馬化騰還希望QQ郵箱能干掉微軟郵箱。 而“救命星”漂流瓶的誕生,很像是無心之舉。 據環球企業家報道,騰訊廣州研發中心的辦公室里,有一整面墻,設計師在上面畫了一片藍色的大海和一個漂流瓶。 無心插柳柳成蔭,誰也沒想到,這個玻璃瓶,日后竟成了幾億人都在用的漂流瓶。 張小龍曾說,“當時只是有這樣一面空墻,大家覺得應該畫點東西在上面,設計師就畫了比較開闊的海和好玩的漂流瓶。當時并沒想到將來會在郵箱中做一個相關應用。” 其實漂流瓶,并不是QQ郵箱的原創。以前也有很多網站嘗試過,但都沒有用在QQ郵箱上效果好。 對此,張小龍曾分析道:“郵箱是存儲、中轉和回應信息的天然場所,與漂流瓶的性質很符合,又不同于QQ即時通信的特性,同時滿足了現代人對傾訴和匿名社交的需求。” 一天,有個用戶跟張小龍說,自己的老板也在辦公室用漂流瓶。那一刻,張小龍知道,他成了。 內向的張小龍,曾在飯否上寫下了這樣的告白:“這么多年了,我還在做通訊工具。這讓我相信一個宿命,每一個不善溝通的孩子,都有強大的幫助別人溝通的內在力量。” 命中注定做社交的張小龍,后來還成了“微信之父”。 2011年,微信復制了漂流瓶功能,同時還推出了“附近的人”和“搖一搖”。 早期QQ和微信都不需要實名,很多人就是想在現實生活以外,有一塊自留地,可以認識工作生活以外的朋友。 但是隨著QQ和微信逐漸成為工作軟件,再加上現在社交軟件都得實名了,于是一個原本是面向陌生人的功能,自然就變成了雞肋。 畢竟大家都是實名地跟家人朋友同事同學聊天,這種情況下,還用漂流瓶匿名社交的人,要么是太清閑、要么就是“有目的”。 不信你看下圖的漂流瓶,是不是覺得很煩? 也就是說,漂流瓶已經到了不整不行的地步了。 張小龍可能也沒想到,成也漂流瓶,毀也漂流瓶,即便微信努力整改,卻也奈何不了人類的劣根性。 世上沒有不散的筵席,于人如此,于產品也是同樣的道理。 今天是漂流瓶走了,誰能保證有一天微信就不會走呢? 想當年,飛信不就是被這樣換掉的嗎? 如果有一天,微信也離開了,你會作何感想? |
|